精彩小说尽在流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水浒龙羊

第3章 "朕不日将迎你回宫“

发表时间: 2025-08-22
新帝赵佶登基数月,皇位却如坐在云端,摇摇晃晃。

朝堂大事,皆由向太后垂帘把持,群臣奏折,先过慈宁宫,再到赵佶手中。

他这皇帝,名义上至高无上,实则如提线木偶,凡事皆由太后定夺。

朝臣们表面恭敬,私下却多有微词,称他“画扇皇帝”,只因他整日沉迷丹青、丝竹,鲜问政事。

赵佶倒也不以为意。

既无需操心国事,他便乐得自在,将皇宫当作一处更大的王府,尽情挥洒他的风流性情。

宫中御花园内,假山流水间,他时而挥毫泼墨,画一幅《芙蓉锦鸡图》;时而拨弄琴弦,谱一曲《平沙落雁》。

宫女内侍环绕左右,个个屏息凝神,生怕扰了皇帝的雅兴。

可这热闹背后,赵佶心底却藏着一抹挥之不去的寂寞。

他常倚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思绪飘回从前。

那时他还是端王,无拘无束,闲来便与一众小厮在王府后院踢蹴鞠,笑声不断。

其中,最让他念念不忘的,便是那个名叫高俅的跟班。

那人虽出身卑微,却有一身蹴鞠绝技,踢得花样百出,令人拍案叫绝。

如今做了皇帝,身边虽不缺奉承之人,却再无一个如高俅般能让他开怀大笑的旧友。

赵佶还记得初识高俅的那一日。

那是一个春天,汴京城外的一处蹴鞠场,阳光正好,春风拂面。

彼时赵佶还是端王,闲来无事,带着几个随从到城郊看民间蹴鞠比试。

场上一群市井少年,赤着脚,追着皮球满场飞奔,引得围观百姓叫好连连。

赵佶看得兴起,正欲让人赏些铜钱,忽见场中一人,身形矫健,脚下如行云流水,皮球在他脚尖翻飞,似有灵性,竟能连踢数十下而不落地。

那人正是高俅,彼时不过二十出头,穿一身粗布短衫,脸上挂着几分痞气,却又透着机灵。

他一脚将球踢向空中,凌空翻身,脚尖轻点,球便稳稳落回地面,引来满场喝彩。

赵佶看得目瞪口呆,拍手叫道:“好!

此人脚法,堪称神技!”

他当即命人将高俅召来,细问其姓名来历。

高俅生得眉清目秀,谈吐虽不甚文雅,却带着市井的爽利。

他自称是个落魄书生,家道中落,靠给人帮闲混口饭吃,唯独这蹴鞠,是他自小练就的本事。

赵佶听罢,哈哈大笑:“你这本事,比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酸儒强多了!

从今日起,你便随本王如何?”

高俅闻言,忙跪地谢恩,脸上笑开了花。

自那日起,高俅便成了端王府的常客。

赵佶爱蹴鞠,高俅便成了他的陪练。

每逢晴朗日子,王府后院便热闹非凡,高俅带着一众小厮,摆开阵势,与赵佶对踢。

赵佶虽是王爷,脚法却平平,常常被高俅耍得团团转。

高俅却极会做人,每每在关键时刻,故意让球落地,装作不敌,逗得赵佶龙颜大悦。

有一回,赵佶突发奇想,要试试“风流眼”的踢法——将球踢至半空,落地时不偏不倚,正落在一只铜盆中。

高俅拍胸脯应下,站在场中,眯眼瞄准,脚尖一挑,皮球高高飞起,划出一道弧线,稳稳落入三丈外的铜盆,毫厘不差。

赵佶看得呆了,拍手叫好,赏了高俅一匹蜀锦。

高俅笑嘻嘻接下,嘴上却道:“王爷若多练几日,定比小人踢得更好。”

赵佶知他奉承,却也受用,从此对高俅越发亲近。

高俅不仅脚法了得,伺候人更是八面玲珑。

他知赵佶爱画,便常在旁研墨铺纸,赞几句“王爷笔力如龙”;赵佶好乐,他便弄来新曲,吹得一手好箫,博得王爷欢心。

两人虽是主仆,情谊却似朋友,赵佶甚至戏称高俅为“俅哥儿”,引得王府上下艳羡不己。

如今,赵佶身在九重宫阙,身边虽有美姬环绕,乐师不绝,却总觉少了些什么。

他坐在御花园的石亭中,手持一柄玉扇,怔怔出神。

身旁才人碧云轻声劝道:“陛下何故不乐?

可是宫中歌舞不合心意?”

赵佶摇摇头,叹道:“非是歌舞不好,只是少了旧日那份快活。

想当年在王府,与高俅那厮踢蹴鞠,输了便罚酒,赢了便赏银,那才叫痛快。”

碧云闻言,掩口轻笑:“陛下既念旧人,何不召他入宫?”

赵佶却苦笑:“母后把持朝政,宫中耳目众多,朕若贸然召个市井之人,怕又惹来非议。

况且,朕这皇位尚未坐稳,怎好轻举妄动?”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不过,俅哥儿的情谊,朕记在心上。

待日后朝局安定,朕定要他进宫,与朕再续前乐。”

说罢,赵佶唤来贴身内侍李忠,吩咐道:“你去寻高俅,告诉他,朕未忘旧日情分,让他好生等着,待朕羽翼丰满,必召他入宫,封他个好差事。”

李忠忙领命而去,心中却暗自嘀咕:“这高俅何德何能,竟让陛下如此挂念?”

汴京城外,清河县一处陋巷,高俅租了间破屋,日子过得紧巴巴。

他自赵佶登基后,便失了端王府的差事,只能靠给人跑腿帮闲度日。

这日,他正坐在屋前,拿根竹签剔牙,嘴里哼着小曲,忽见一队人马停在巷口。

为首的李忠身着锦袍,趾高气扬,身后跟着一群内侍,引得巷里百姓纷纷探头张望。

李忠走进院子,上下打量高俅,语气不咸不淡:“你便是高俅?

陛下有口谕,念你旧日伺候之功,让你好生等着,日后必有重用。”

高俅一听,愣了片刻,随即堆起笑脸,点头哈腰:“小的谢陛下隆恩!

不知陛下何时召小的入宫?”

李忠却摆摆手:“时机未到,你且耐心等着,莫要惹是生非。”

说罢,扔下一袋碎银,转身离去。

高俅捧着银子,乐得合不拢嘴。

他掂了掂银袋,喃喃道:“陛下果真没忘我老高!

这日子,怕是要熬出头了!”

他抬头望向远处皇城的方向,眼中闪着光,仿佛己看到自己身着锦袍,站在赵佶身旁,风光无限。

赵佶的口谕虽未公开,却还是传到了向太后耳中。

那日,慈宁宫内,向太后正与几位重臣议事,忽听内侍禀报此事,眉头微皱。

她放下手中茶盏,沉声道:“陛下年少,心性未定,怎可轻信市井之人?

那高俅不过一介帮闲,怎堪大用?”

她转头看向身旁的老太监刘安,吩咐道:“你去查查这高俅的底细,若有不妥,速报本宫。”

刘安领命而去,心中却暗自叹息。

赵佶虽是皇帝,性情却如顽童,喜好无常,向太后为稳江山,费尽心机,可这新帝的心思,怕是难以全然掌控。

与此同时,赵佶在宫中又摆起了蹴鞠场,命内侍们陪他玩耍。

可那些内侍哪有高俅的本事,踢得笨拙不堪,球不是飞到树上,便是砸中花盆,惹得赵佶连连摇头。

他扔下球,悻悻道:“没得高俅,怎踢得出乐趣?”

说罢,径自回宫,提笔画了一幅《蹴鞠图》,画中一人脚踏皮球,姿态潇洒,分明是高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