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流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长梦令

第3章 皇宫再相遇

发表时间: 2025-10-18
岳德芳瞧我这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满是疑惑,歪着小脑袋问:“你认识他呀?”

“他可是翰林院的奇童,聪明得很。”

我回过神来,解释道。

“比你还聪明嘛?”

岳德芳眨着大眼睛,嘴角挂着一抹俏皮的笑,似是故意逗我。

我被她这话问得,脸上一热,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道:“呃……我还没跟他比过呢,等往后有机会跟他比试比试,再告诉你。

哎,这糖糕好吃不?”

“可好吃啦!”

岳德芳一边嚼着糖糕,一边含糊不清地说:“翰林院是啥地方呀?”

我一听,来了兴致,绘声绘色地向她描述起来:“那可是汇聚天下士林贤才的宝地,是文人才子大展身手的舞台。

等我以后考中科举,一定要进翰林院任职。

在那儿,我便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以笔为剑,以文济世,也不算辜负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这也是父亲对我的殷切期望。”

“嗯,我相信你肯定能做到!”

岳德芳用力地点点头,那笑容灿烂得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

踏上科举之路的第一步便是要成为生员。

这对我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只要把西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轻轻松松就能过关。

接下来,便是两年后的顺天府乡试,这场考试难度比较大,得会作八股文,要是能考中,就是举人了。

放榜那日,我满心期待地在榜单上搜寻着,一眼便瞧见了那个熟悉的名字——徽州府程彦。

好家伙,他竟然高中桂榜第一名。

唉,看来程彦的才学,确实在我之上啊!

翌日,顺天知府摆下庆祝宴会。

举人们要在宴会上吟唱《鹿鸣》诗,还要跳魁星舞,因此这场宴会也被称作“鹿鸣宴”。

我本想着,在宴会上定能再次见到程彦,可眼睛都快找花了,也没瞧见他的人影。

这可怪了,他为啥没来呢?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人家因为高中榜首,首接被首辅顾贤请去府上,单独设宴款待了。

听说在宴席上,众人得知程彦家中的金莲,于今夏花开并蒂,都说是中举的吉兆,如今果然应验,都啧啧称奇。

顾贤对程彦的才华那是欣赏得不得了,甚至当场答应,要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

在座的众人一听,皆纷纷道贺,恭喜顾贤觅得佳婿。

可程彦呢,脸上先是闪过一丝惊讶,紧接着是一抹不易察觉的不安。

不过,他只稍作思考,很快便调整好了神色,脸上堆满笑容,连连向顾贤施礼:“顾大人如此抬爱,小婿实在不胜荣幸。”

顾贤瞧程彦这般懂事,心里十分高兴,趁着酒兴,指着桌上的果品,给他出了一个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

程彦脑子转得那叫一个快,立马对出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这对联一出口,可把顾贤和在场众人惊得不行,对他更是刮目相看。

后来,程彦还作了一首《门有车马客行》的诗,诗里写了秦汉之际,张负嫁孙女与陈平的事儿,对张负独具慧眼,能在平凡人中发现陈平这样的伟才,那是一顿猛夸。

机缘巧合之下,我有幸读到了他的这首诗作,其中有:“里中却有张氏翁,能识陈郎非碌碌。

有女不嫁王侯族,愿与陈郎侍栉沐。”

和“蛟璃自古困泥滓,男儿岂久居篙莱”等句子。

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就因为才华出众,被大学士如此看重,还招为女婿,换做是谁,恐怕都要得意忘形吧。

从这些诗句里,便能瞧出他中举之后,那种视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的自信。

我心里一首盼着,有朝一日能与他结识。

还别说,没过多久,机会就悄然而至了。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景帝被废为郕王,不久就薨逝了。

这日,我和同学们正在学堂里,摇头晃脑地诵读文章呢,忽闻门外有公公高声朝里喊:“黎大人在吗?”

“大人请进。”

黎先生应道。

只见走进来的,是司礼官屈胜公公。

黎先生赶忙迎上前去,客客气气地打招呼:“不知屈公公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黎大人客气了。

陛下有旨,今日午时,宣黎大猷、李长安进宫用膳。”

屈胜高声宣旨。

“下官领旨,多谢公公。”

黎先生向他拱手施礼。

到了午时,屈胜领着我们,来到御花园摆宴的地方。

这是我头一回见到重新登上皇位的英宗皇帝。

他是先帝的哥哥,坐在上席,双目炯炯有神,浑身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下官黎大猷、学生李长安,参见陛下。”

我和黎先生赶忙跪地行礼。

“免礼,过来坐吧。”

英帝声音温和,让人听着心里暖暖的。

“谢陛下。”

我们谢过恩,落了座。

刚一坐下,我眼睛一抬,瞬间愣住了,程彦竟然也坐在这里!

“学生程彦,字梦徽,见过黎先生。

久仰先生才学卓绝,学生早有拜谒之心,奈何一首未能寻得机缘,今日得见先生尊颜,实乃学生三生之幸。”

程彦快速起身,面向黎先生,恭恭敬敬地拱手施礼,言辞间满是诚恳与敬重。

“不必多礼。

令尊可是南京兵部尚书程信?”

黎先生目光温和,上下打量着程彦,轻声问道。

“正是家父。

我家祖居徽州府休宁县,十二岁那年,幸得顾贤大人赏识引荐,得以来北京入翰林院潜心读书。”

程彦微微颔首,条理清晰地回应着,言语中透着几分谦逊。

“自古英雄出少年呐,徽州府人杰地灵,江南更是才俊辈出。

呵呵……我的这位学生李长安,祖籍也是南边儿的。”

黎先生嘴角含笑,抬手向程彦介绍起我,眼神里满是慈爱与自豪。

“李长安,朕早有耳闻,知晓你素有神童之名,你是何方人士?”

英宗端坐在上,目光如炬,向我投来探寻的目光。

“回陛下,学生祖籍长沙府茶陵。

家父李淳身为戍京军籍,故而学生于北京出生,在此长大。”

我连忙起身,恭敬地回应,声音洪亮且沉稳。

“今年乡试,你考了第几名呀?”

皇帝饶有兴致地继续问我。

“学生才疏学浅,只中了亚魁第七,实难与《尚书》魁首的程兄相比。”

我如实作答,话语间,不自觉地朝程彦望去。

程彦听见我提到他,眼中瞬间闪过一道光亮。

他立时将我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而后微微欠身,冲我露出一抹和煦的笑容,那笑容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