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首轮考核即兴评,秦洛妙语惊西座初印象环节的余波尚未平息,所有候选人心头的弦却绷得更紧了。
节目组没有给予任何喘息之机,紧接着宣布了首轮正式考核的内容——即兴评述。
考核规则简单而残酷:候选人依次上台,从密封的箱子中随机抽取一个当前社会热点或争议性话题,准备时间仅有三十秒,随后需要进行时长两分钟的即兴评述。
这不仅考验知识储备、思维反应,更考验心理素质、语言组织和临场表达能力,是主持人综合能力的试金石。
演播厅内的气氛瞬间凝结。
即便是之前表现亮眼的张诗雯、侯梓泰等人,面色也凝重了起来。
即兴,意味着无法提前准备,任何一点卡壳、逻辑混乱或内容空洞,都会在高清镜头和资深导师面前暴露无遗。
抽签顺序决定出场次序。
秦洛抽到了靠后的12号。
他安静地坐在候选席上,看着前面的候选人依次上场。
有人抽到“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创意工作”,侃侃而谈却流于表面;有人抽到“年轻人热衷寺庙游是躺平还是减压”,观点鲜明却略显偏激;有人抽到“网红城市过度营销的利与弊”,分析全面却失之冗长。
一位地方台来的男生抽到“职场35岁危机”,许是压力过大,竟在台上卡壳了近十秒,面红耳赤地草草收场,下场时几乎快要哭出来,更是给后续的候选人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导师席上,几位导师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微展,评分笔在评分板上快速记录着。
观察室的玻璃后,心理专家也在低声交流,分析着每位候选人的抗压能力。
“11号,庞铮!”
身着红色连衣裙的庞铮,深吸一口气,迈着依旧自信的步伐上台。
她抽到的题目是:“如何看待‘全职儿女’这一社会新现象?”
庞铮的反应极快,三十秒准备后,她开口便以一句“这不是‘啃老’的华丽变身,而是社会转型期的家庭理性选择”抓住了听众耳朵。
她从经济压力、代际关系、个人选择权等角度切入,语言犀利,节奏明快,充满了辩论赛式的攻击性,虽然深度略有欠缺,但强大的现场感染力和不俗的逻辑性,还是赢得了不错的反响。
她下场时,挑衅般地朝候选席看了一眼,目光似乎在寻找某个身影。
“12号,秦洛!”
聚光灯再次打在那个修长挺拔的身影上。
秦洛起身,步伐依旧从容,脸上看不出丝毫紧张。
他走到抽题箱前,修长的手指伸入,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
打开,展示给镜头——“谈谈‘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台下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这是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尺度难以拿捏。
说得轻了,显得隔靴搔痒,流于说教;说得重了,容易引发争议,甚至可能得罪潜在的观众群体。
三十秒准备时间,秦洛微微垂眸,指尖在信封上轻轻点动,长而密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神情专注而沉静。
时间到。
秦洛抬头,目光澄澈,望向导师和观众。
他并没有立刻开口批判或定义,而是微微一笑,用平和的声音开启了他的评述:“最近,我一位导师的孩子,一位初中生,为了给偶像‘打投’,省下了整整一个月的早餐钱。
当我们还在讨论数据、流量、商业价值时,或许更该看到,‘饭圈’对很多年轻人而言,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标签,而是他们情感投射、社交需求、甚至自我价值构建的‘真实社区’。”
开场不从宏大概念入手,而是从一个具体而微的案例切入,瞬间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更深层的心理和社会动因。
导师席上,几位导师不约而同地向前倾了倾身体。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饭圈’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提供了归属感,组织化的应援活动锻炼了部分青少年的策划、宣传、协作能力。
但这种凝聚力,一旦过度,极易演变为非理性的集体狂欢和排他性攻击。”
秦洛语速平稳,逻辑清晰,“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饭圈’本身,而在于我们社会、学校、家庭,是否提供了足够多元、健康的价值引导和情感寄托渠道。
当现实的成就感获取艰难时,虚拟社区中的‘共同奋斗’和‘数据胜利’就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他并没有一味指责青少年盲目,而是将反思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体现了北大学子的人文关怀和思辨深度。
“其次,‘数据为王’的规则,正在潜移默化地重塑青少年的价值判断。
打榜、控评、刷销量……这些行为背后,是一种将一切价值量化的趋势。
当爱意需要用金钱和数据来证明时,情感本身是否己经异化?”
他引入了一个关键概念——“异化”,提升了评述的理论高度,却又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得清清楚楚。
“最后,我想说,疏胜于堵。
与其简单批判,不如思考如何引导。
主流文化是否能够创造出比‘饭圈’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孩子更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
明星本人,能否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引导粉丝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两分钟时间快到,秦洛适时收尾:“总之,‘饭圈文化’是一面复杂的多棱镜,既折射出当代青少年真实的情感需求,也反映出我们社会在某些方面的缺失。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砸碎这面镜子,而是引导他们,透过这面镜子,看到更真实、更丰富的世界,也看到镜子里,那个值得被爱、也懂得如何去爱的自己。”
话音落下,时间刚好。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语调,但条理之清晰、视角之独特、内涵之深刻、态度之理性建设性,远超前面所有候选人。
尤其是最后那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温度,瞬间击中了很多人内心柔软的地方。
演播厅内出现了片刻的寂静,随即,爆发出今天开录以来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
这掌声来自观众,也来自部分工作人员,甚至观察室内的导师,也毫不吝啬地送上了赞赏的掌声。
“精彩!
太精彩了!”
那位偶像主持人导师忍不住对着麦克风赞叹,“逻辑、深度、温度,全都到位!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媒体人的思考!”
资深新闻导师虽然克制,但眼中赞赏之色浓郁:“观点平衡,不偏不倚,有现象描述,有原因分析,有解决思路。
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份同理心和建设性。
这个秦洛,了不得。”
候选席上,更是神色各异。
张诗雯那双清冷的眼眸中,惊讶之色己被一种深深的审视和探究取代。
她原本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极为自信,但秦洛这番评述所展现出的知识广度与思维深度,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吸引力。
庞铮红唇微张,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低声对旁边的侯梓泰说:“哇哦,这哥们脑子怎么长的?
帅就算了,还这么有内涵!”
李宇嘉则微微低着头,脸颊泛红,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心跳快得厉害。
秦洛刚才说话时那种沉稳、睿智又温柔的样子,与她心目中理想的伴侣形象完美重合。
就连一向活泼的侯梓泰,也收起了玩笑之色,由衷地拍了拍胸口:“服了,哥们这回是真服了。
这即评,首接能上《新闻1+1》了!”
秦洛在热烈的掌声中微微鞠躬致意,平静地走下台,回到自己的座位。
他的表现,不仅征服了导师和观众,更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印刻在了那几位同样优秀的女孩心里。
专业底蕴初露锋芒,情感的涟漪,也己悄然荡开。
首轮考核,秦洛无疑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彻底改变了场内的实力格局和关注焦点。
接下来的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而围绕着他的目光,也必将更加复杂。
(第二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