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摇篮”废墟的角落里,以一片苔藓和几本旧书的形式,悄然萌芽。
当我们带着那罐浑浊的冷凝水和几本用特殊聚合物制成的书籍回到地面大厅时,人群中的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之前弥漫的绝望和茫然,被一种更为实际的焦虑和一丝微弱的期待所取代。
水,哪怕是如此微不足道的量,也象征着生存的可能;而书籍,则像黑暗中偶然瞥见的、指向未知路径的古老路标。
副指挥“林”立刻展现了她的务实作风。
她组织起一个临时的“资源管理小组”,负责小心翼翼地收集和分配那岩壁上渗出的、滴滴珍贵的冷凝水。
每人每天只能分到极少的量,仅够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但这己经让许多人干裂的嘴唇得到了一丝滋润。
更重要的是那些书籍和笔记。
我和周婉,以及几位在虚拟世界中曾对历史、工程或植物学表现出兴趣的幸存者,围坐在一盏用找到的蓄电池和LED灯珠组装的简易光源下,翻开了那本《基础生态循环原理与应急应用》。
书页泛着陈旧的微黄,但字迹和图表清晰可见。
里面详细阐述了封闭环境下水、空气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小型无土栽培技术,甚至包括如何利用简单材料制造基础的净水装置。
“看这里,”一位曾自称在虚拟世界是“园艺爱好者”的中年女子——大家现在叫她王姨——指着书中关于“多层苔藓培养与空气净化”的章节,激动地说,“这种苔藓和我们发现的那种很像!
书上说,它们不仅能净化空气,产生微量氧气,在特定条件下,某些种类甚至可以……食用!”
食用?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那本厚厚的书籍上。
如果能够规模化培养这些苔藓,那将不仅仅是象征性的希望,而是实实在在的食物来源!
周婉则更关注那些手写笔记和草图。
她纤细的手指划过粗糙的纸面,眉头微蹙:“这些笔记记录了这个生态穹顶的衰败过程……能源核心最先失效,然后是主循环系统堵塞……但笔记的最后几页提到,在基地的更下层,靠近地质结构更稳定的区域,可能还有一个备用的‘档案库’和‘初级实验室’,里面保存着一些基础的实验器材和……更多的技术资料。”
“档案库?
实验室?”
我的心脏猛地一跳。
在虚拟世界中,知识是随手可得的数据库,但在这里,每一片承载信息的实体,都可能是无价之宝。
“我们必须找到它。”
我的语气不容置疑。
知识和稳定的食物来源,是文明重建的基石。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的生活进入了一种紧张而规律的节奏。
大部分人手被分成两批:一批由林和王姨带领,负责利用找到的少量工具和材料,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导,在“摇篮”废墟的那个角落搭建一个简易的、覆盖透明材料(从破损的培养槽上拆解)的“苔藓培育区”,并开始尝试扩大冷凝水的收集面积。
另一批,则由我、周婉,以及另外两名体力较好、心思缜密的探索队员——阿木和石头——组成,目标首指笔记中提到的“档案库”。
我们再次深入那条通往地下的通道,这次目标明确,依据草图上的模糊标记,寻找可能的岔路或隐藏入口。
通道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许多分支都被坍塌物掩埋,空气中弥漫着陈腐和未知的危险气息。
经过大半天的艰难探索和清理,我们在一段看似死路的岩壁旁,发现了一道几乎与岩石融为一体的金属滑轨。
用力推开一块松动的、伪装成岩石的金属板后,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洞口出现在我们面前。
洞内漆黑一片,散发着纸张、灰尘和机油混合的独特气味。
我们点燃了更多的自制火把,小心翼翼地鱼贯而入。
里面是一个不算太大,但保存相对完好的房间。
金属书架整齐地排列着,上面堆满了各种书籍、文件夹和微缩胶卷。
房间的一角,是几张布满灰尘的实验台,上面摆放着一些基础的显微镜、天平、烧杯等器材,虽然陈旧,但看起来基本完好。
墙壁上挂着一些发黄的结构图纸和化学元素周期表。
这里,就是笔记中提到的“档案库”和“初级实验室”!
我们如同发现了宝藏的探险家,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
周婉立刻扑向那些书架,指尖划过书脊,眼神专注而明亮。
“《基础机械原理》、《简易能源获取》、《末日环境下的医疗急救》……天啊,这些都是我们最急需的知识!”
阿木和石头则兴奋地检查着那些实验器材。
“这些天平好像还能用!”
“看,这里还有一箱没开封的玻璃器皿!”
我则在房间最里面的一张桌子上,发现了一本皮质封面的日志。
翻开第一页,上面用娟秀而坚定的字迹写着:“新历 37年。
生态穹顶III号区产量持续下降。
能源供应己削减至维持生命的最低标准。
我们像守墓人,守着一个注定要死去的梦。
但只要还有一个人,还有一本书,还有一颗不肯放弃的心,文明的火种就不算熄灭。
——记录员:苏晴”苏晴……这是谁?
是这座基地曾经的居民?
她的命运如何?
这本日志里,是否记录了这个地方最终被废弃的真相?
我小心地将日志收好。
这里面蕴含的,可能不仅仅是技术知识,还有关于过去、关于失败、关于坚持的宝贵历史。
当我们带着第一批精心挑选的书籍和部分实验器材返回大厅时,迎接我们的是众人期盼的目光。
王姨兴奋地报告,苔藓培育区的湿度己经初步稳定,那一片苔藓似乎有向外扩张的迹象。
而林则组织人,用找到的工具和材料,成功仿制出了书上描述的一种简易“沙滤净水装置”,虽然效率低下,但经过过滤的水,明显清澈了许多。
知识和实践,第一次在这片废墟上结合,并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实。
夜晚,幸存者们围坐在重新点燃的、更大的篝火旁(燃料来自清理通道时找到的废弃木质结构),分享着一天的工作和发现。
虽然食物依旧只有少量的营养膏残渣和每人一小口过滤水,但气氛却不再那么沉重。
有人开始讨论如何利用实验室的器材检测水质和土壤成分;有人规划着明天如何加固苔藓培育区的结构;有人甚至开始翻看《基础机械原理》,琢磨着能否修复大厅里那台看起来像是发电机的巨大设备。
我看着跳跃的火焰映照在一张张虽然疲惫却重新焕发出生机的脸上,看着周婉在身边借着火光,专注地翻阅着苏晴的日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我们失去了虚拟世界的一切,但我们找回了思考的能力、劳动的双手,以及团结协作的力量。
我们从数据的囚徒,变成了知识的追寻者,变成了这片废土的建设者。
前路依然漫长,危机西伏。
但我们不再是茫然无措的逃亡者。
我们拥有了“知识之泉”,哪怕它现在只是岩壁上的一丝渗水,也足以滋润我们,走向下一个黎明。
我抬起头,透过大厅顶部的破洞,望向那片依旧铅灰色的、却仿佛不再那么令人绝望的夜空。
新纪元的篇章,正在由我们,一页一页,亲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