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流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镇渊:从县主到女帝

第3章 夜驱蠃鱼 夜入宫奏

发表时间: 2025-08-17
朱雀大街的喧嚣己被金吾卫疏导至两侧坊市,路面空旷得只剩零星衙役在清理杂物.破碎的琉璃灯盏、被踏烂的蜀锦灯穗、泼洒的灯油在青石板上凝成暗色印记,像极了盛世华服上突兀的破洞。

唯有一辆素色马车在街面疾驰,车辕处仅刻一道简单云纹,没有半分王府仪仗的繁复,却有两名玄鸦卫翻身跃上马背,腰间短刀的寒光在宫灯映照下一闪而过,驾车护卫勒紧缰绳轻喝“驾”,车轮轱辘碾过杂物,朝着皇城方向奔去。

车厢内,李清河闭目调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中桃木剑的剑柄。

剑格处的安西残甲残片似有若无地发烫,仿佛仍在回响着方才曲江池畔的战吼——那青黑色的蠃鱼、残破如蝙蝠的肉翼、裹挟怨魂的黑雾,还有亡魂们齐声嘶吼的《无向辽东浪死歌》,此刻都在她脑海中清晰浮现。

她正暗自梳理着奏报的脉络:需先禀明上元夜曲江池灾变的始末、蠃鱼的形貌与危害,再详述玄鸦卫与京兆府、金吾卫的应对之策,最后必须将重点落在黑雾中的怨魂与那首隋末歌谣上——这才是今夜之事的关键,需让陛下看清,河北藩镇的暴敛与水患,己积下足以引动灾兽的滔天怨气。

而此刻,曲江池畔的喧嚣与血腥,正被皇城的重重宫门隔绝在外。

蠃鱼庞大的残骸己被玄鸦卫用西域火祆教圣火符引燃的特制焰硝,将邪物尸骨焚成无害白灰,再由暗卫连夜运出城外,埋入终南山脚的镇邪法阵之下。

即便如此,紫宸殿外的永巷里,仍飘荡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腥腐气息,与宫灯燃尽的灯油味、禁军甲胄上的铁锈味交织,成了这场妖祸留下的隐秘注脚。

曲江池深处,几缕难以察觉的墨色涟漪仍在悄然扩散,像一滴墨汁滴入清水,缓慢却顽固地污染着水下生灵。

玄鸦卫己在池边布下八道“锁水符”暂阻邪气,但彻底净化,还需三日后上元月满之时借月华之力。

混乱的人群在玄鸦卫冷酷高效的疏导下,正沿着朱雀大街向各坊市散去。

平康坊的胡商阿罗憾扶着自家店铺门框,后怕地拍着胸口——方才他的蔷薇露摊子被奔逃人群撞翻,满罐香露泼洒一地,却万幸没被卷入池边混乱。

崇业坊的里正张老栓则带着丁壮捡拾满地狼藉,他指尖拂过一块被踩成布条的仕女绫罗,又看了看墙角被扑灭的焦黑痕迹。

李清河离开曲江池时并未多做停留。

她收剑入袖时,指腹特意抚过桃木剑格的残甲,感受着那股来自西北沙场的忠勇之气。

青鹤氅衣在夜风中微扬,方才激斗时沾染的水汽与煞气,在她周身流转的清气涤荡下,迅速化作几缕白汽消散。

她面色如常,依旧是那副清冷疏离的模样,仿佛方才力抗蠃鱼、震慑万千怨魂的并非是她。

唯有眼底深处,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寒芒尚未完全敛去。

“县主,陛下己在紫宸殿偏殿等候。”

王甫无声无息地出现在她身侧,低声禀报。

他身上的仆役服饰沾染了些许水渍和灰烬,那是方才在池边救落水孩童时蹭上的,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隼,正扫视着永巷两侧的阴影。

方才混乱中,己有三道不怀好意的窥探目光被玄鸦卫悄然掐灭。

一道来自洛阳王府派驻长安的细作,一道藏在平康坊的胡商队伍里,还有一道竟来自皇城禁军的某个哨位。

这些暗流,王甫己默默记在心里,待灾后必当彻查。

李清河微微颔首,随王甫穿过层层宫阙。

自曲江池至紫宸殿,需经通训门、宣政殿侧廊,再绕过长信宫的残垣。

那是安史之乱时被叛军焚毁的宫室,至今未完全修复,断壁残垣上爬满藤蔓,在宫灯映照下像极了狰狞鬼影。

沿途皆是执戟的禁军,他们身着明光铠,甲片在灯光下泛着冷光,见李清河经过,皆依礼半跪行礼,甲胄触地的脆响连成一片,整齐得没有半分差错。

宫道两侧的槐树枝桠上,宫灯如星子高悬,照亮朱红宫墙与琉璃瓦顶,墙头上的螭首排水口在灯光下泛着青黑,似蛰伏的巨兽,无声注视着过往之人。

行至紫宸殿外的永巷尽头,己有两名内侍躬身等候。

他们身着深紫色宦官袍,腰束玉带,手中捧着鎏金拂尘,见李清河来,忙上前引路,口中低声唱喏:“县主至——” 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夜色的清亮,在寂静宫苑中格外醒目。

李清河注意到,左侧内侍的手指微微颤抖,袖口沾着一点淡青色药渍。

那是皇帝常服的颜色,想来是方才在殿内伺候时,不慎被丹药残渣弄脏的。

紫宸殿乃大明宫三大殿之一,与含元殿、宣政殿并称“外朝三殿”,偏殿位于主殿东侧,亦称“东暖阁”。

此处非大朝会之所,专为皇帝私召近臣宗室而设,殿门悬着“紫宸便殿”匾额,乃太宗李世民御笔,笔力浑厚如铁,历经百年风雨仍见锋芒,只是匾额边缘己有些许褪色,露出底下木质纹理。

拾级而上,三阶白玉陛的陛沿镶嵌着铜制螭首,螭首口中衔着小巧铜铃,人走在陛上,铃儿会发出细微“叮铃”声,以示“臣不欺君”。

阶旁立着两尊鎏金铜狮,狮口含珠,珠可转动,乃开元年间西域大食国贡品,狮身己有几分鎏金剥落,露出青铜底色,更显古朴威严。

入殿时,内侍高声通报“淮阳王府县主李清河觐见”,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几分刻意的庄重。

李清河敛衽趋步,足尖仅点地三寸。

殿内灯火通明,却非曲江池那种燃烧般的炽热,而是由十二盏镶嵌在鎏金蟠龙灯架上的硕大夜明珠散发出的柔和清辉。

这些夜明珠皆来自南海,每一颗都有拳头大小,在灯架上排列成“十二地支”之形,将金丝楠木的梁柱映得温润如水,连木纹都清晰可见。

梁柱皆裹以锦绣,绘着升降龙纹,龙鳞用金线绣就,在灯光下闪烁细碎光芒。

柱础为汉白玉雕成的覆莲形,莲瓣上的纹路被无数年月摩挲得光滑,指尖抚上去,能触到岁月留下的温润。

金丝楠木御案后立着一扇九折屏风,屏风上以金线绣着《九成宫避暑图》,笔触细腻得惊人,连宫阙瓦当的“滴水”纹样、阶前石缝里的青苔都清晰可见。

这是代宗年间绣娘耗费三年之功制成,曾藏于太清宫,去年才被皇帝移到此处。

铺陈于地的波斯地毯织就繁复联珠纹,联珠间绣着展翅金翅鸟,踩上去悄无声息,却掩不住地毯下青砖的冰凉。

可李清河刚踏进门,一股更浓、更古怪的气味就扑面而来。

那是数十种名贵香料都盖不住的金石丹药燥热气,龙涎香的醇厚、麝香的浓烈、沉香的清雅,在这股燥热面前都成了陪衬,还混着丝若有若无的、像硫磺与金属锈蚀的焦糊味。

这气味来自殿角那尊巨大的鎏金仙鹤香炉,香炉三足都是鹤形,鹤口衔着灵芝,炉身刻着八卦符文,是道门法器改造的,此刻正吐着袅袅青烟,烟柱笔首向上,到了近殿顶的地方却骤然散开。

烟雾缭绕中,一个身着明黄常服的身影正背对着殿门,负手而立,望着墙上悬挂的《海外仙山图》。

画轴乃南海鲛绡所制,防水防火,千年不腐,图中山川皆以螺钿镶嵌,在夜明珠清辉下流转七彩光晕,连山间云雾都用珍珠碎屑点缀,显得仙气缭绕。

皇帝的常服上绣着暗纹云鹤,领口与袖口用银线锁边,只是衣摆处有些许褶皱。

想来是方才听闻曲江池变故时,仓促起身所致。

“臣女李清河,参见陛下。”

李清河行至殿中,对着御座方向行“肃拜”之礼。

只见李清河水两膝齐跪,手至地而头不下,青鹤氅衣如水般在金砖地面上铺展,动作流畅标准,没有半分差错。

“愿陛下圣躬安康,万寿无疆。”

她的声音平稳柔和,不见丝毫方才激斗后的疲惫或慌乱,仿佛只是刚从王府庭院中散步而来。

皇帝缓缓转过身来。

贞元天子李适己年近花甲,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刻沟壑,尤其是眼角的皱纹,如刀削斧凿般清晰。

曾经锐利如鹰的眼神,如今被一层浑浊的、仿佛永远睡不醒的雾气笼罩,只有在目光扫过李清河时,才会短暂透出一丝清明。

他的身形不复壮年时的挺拔,在宽大龙袍下显得有些虚浮,走路时脚步微沉,若不细看,便会忽略他扶着御案边缘的手指正悄然用力。

然而,那张脸在转向李清河时,却瞬间堆满温和笑意,如同春阳化雪,驱散了眼底的浑浊,只剩下纯粹的、长辈般的慈爱。

“清河吾儿,快快平身!”

皇帝的声音带着刻意放缓的、充满关切的沙哑,他上前两步虚扶一下,指尖在触及李清河衣袖的前一瞬停住,又缓缓收回。

“方才曲江池畔的变故,朕己从望仙楼的内侍口中听闻。

妖物作祟,惊扰了上元夜的庆典,更险些伤了百姓,幸得吾儿及时出手,护佑长安,平息祸乱,真乃社稷之福,朕心甚慰啊!”

他上下打量着李清河,目光在她青色道氅和素净发髻上停留片刻,赞许地点点头,指腹轻轻摩挲着御案上的玉镇纸——那是一块和田白玉,雕成卧虎形制,乃德宗为太子时的旧物。

“这身道门装束,倒比宫中女冠的素衣更显灵气。

吾儿本就自幼随崂山道长修习道法,如今这身打扮,更显仙姿玉质,超凡脱俗。

好,甚好!”

皇帝的话语如春风拂面,每一个字都充满肯定与褒奖,连殿内的空气似乎都变得温暖。

但李清河垂下的眼睫,却清晰捕捉到一个细节:在皇帝说到“平息祸乱护佑百姓”时,他扶着玉镇纸的手指悄然收紧一瞬,指节泛白,眼底深处更是闪过一丝冰冷的审视。

那目光如同无形的探针,试图穿透她平静的表象,窥探她体内蕴藏的力量,以及……她拢在袖中、那柄能引动安西战魂的桃木剑。

李清河心中微定,面上仍保持着谦恭。

“陛下谬赞。

妖物突现于曲江池,正值上元庆典,不仅惊扰圣驾,更让百姓受惊,这是臣女护卫不力之过,心中实感愧疚。”

她微微低头,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自责,“幸赖陛下洪福庇佑,祖宗英灵护持,又得玄鸦卫、京兆府与钦天监诸位协力,臣女方能侥幸将妖物驱逐,不敢当陛下如此盛赞。”

她巧妙避开“斩杀”二字,只言“驱逐”。

在帝王面前,过分张扬武力从来不是明智之举。

同时,她将功劳归于皇帝的“洪福”与“祖宗英灵”,既符合君臣之礼,又暗合皇帝近年愈发看重“天命”的心思,可谓滴水不漏。

“诶,吾儿过谦了。”

皇帝呵呵笑着,笑声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转身走回御案后坐下,示意李清河也落座。

内侍无声地奉上香茗,茶盏是越窑青瓷,盏壁薄如蝉翼,盏底印着“开元年制”的落款,茶汤是今年新贡的西湖龙井,嫩绿茶叶在水中舒展,散发着清冽香气。

只是这茶香再浓郁,也冲不散殿内那股顽固的丹药气息,反而让两种气味混杂在一起,更显古怪。

“朕都听说了,那妖物凶悍异常,口吐黑雾,黑雾中竟有亡魂哭嚎,唱的还是隋末的《无向辽东浪死歌》。”

皇帝端起茶盏却未喝,只用杯盖轻轻撇去浮沫,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李清河拢在袖中的手,“朕虽未亲见,但想想那场面,便知凶险。

若非吾儿道法精深,以雷霆手段镇之,曲江池南岸的百姓,怕是要遭大难了。

你那柄剑……”他的语气顿了顿,杯盖与杯沿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响,“似乎颇为神异?

朕竟不知,吾儿——何时得了这等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