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4)班的教室在教学楼西楼最东侧,窗外正对着学校的主操场,篮球场的铁丝网在阳光下泛着冷白的光。
林奇宇选了靠窗的倒数第二排座位。
高中的教室比初中宽敞些,后排的角落更能让他避开人群的焦点。
他把画筒靠墙放着,里面的画纸己经收进了储物柜,只在桌肚里留了一本速写本和几支削得尖尖的铅笔。
开学第一节课,班主任让大家自我介绍,轮到他时,他站起来,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空气:“大家好,我是林奇宇,喜欢画画。”
说完就低着头坐下,耳根泛着薄红。
许青辞坐在斜前方的第二排,离他隔着三排课桌的距离。
他站起来时,椅子腿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人却笑得一脸坦荡:“许青辞,爱打球,以后体育课缺队友可以找我!”
话音刚落,后排几个男生就笑着起哄,他也不恼,还冲他们比了个“随时奉陪”的手势,阳光落在他扬起的侧脸上,连绒毛都看得清晰。
林奇宇的视线在他身上停了半秒,又飞快地落回桌面,指尖在速写本的封面上轻轻点了点。
高中的节奏比初中快得多,课表排得满满当当,课间十分钟都显得格外珍贵。
许青辞几乎是踩着铃声冲进教室,又在铃声响起前抱着篮球冲出走廊,运动鞋踩在楼梯上咚咚作响,像敲在林奇宇的心跳上。
他总是和一群男生勾肩搭背,笑声能穿透走廊,落在画室敞开的窗台上。
林奇宇加入了美术社,放学后会去画室待两个小时。
画室在实验楼的顶层,朝北的窗户正对着操场的另一侧,从这里看过去,篮球场像个被缩小的模型,跑动的人影都成了模糊的色块。
但他总能一眼认出许青辞——那个在球场上最活跃的身影,投篮时高高跃起的弧度,赢了球后叉着腰大笑的样子,都像被阳光镀过金,在他眼里格外清晰。
他的速写本换了新的,封面是深灰色的,耐脏,也藏得住心事。
画笔从铅笔换成了炭笔,线条更利落,也更能捕捉光影的层次。
画纸上开始出现各种角度的篮球场:清晨空无一人的场地,被露水打湿的篮网;午后阳光最烈时,地面蒸腾着热气,几个男生赤着胳膊在抢球;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许青辞背着书包往校门口走,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
这些画都没有五官,只有模糊的轮廓和动态,像一个个被定格的剪影。
林奇宇不敢画得太细,怕被人看出端倪,只能用大面积的阴影和色块,把那份小心翼翼的关注藏在里面。
有一次美术课写生,老师让画“校园里最有生命力的场景”。
林奇宇抱着画板坐在操场边的台阶上,面前摆着的画纸却迟迟没有落笔。
不远处的篮球场上,许青辞正在打比赛,他穿着红色的球衣,号码是7号,跑动起来像一团跳跃的火焰。
一个漂亮的转身过人,紧接着是个利落的上篮,球进了,他兴奋地和队友击掌,额头上的汗珠甩出去,在阳光下闪了一下。
林奇宇的炭笔终于落在纸上,笔尖在粗糙的画纸上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
他的视线追随着那个红色的身影,炭笔在纸上快速游走,勾勒出跃起的弧度,伸展的手臂,甚至连球衣被风吹起的褶皱都细致地描绘出来。
阳光落在他低垂的眼睫上,投下一小片阴影,他的呼吸很轻,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和远处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交织在一起。
“画得挺好啊。”
一个声音突然在头顶响起,林奇宇吓了一跳,手里的炭笔“啪嗒”掉在地上,在画纸上蹭出一道突兀的黑痕。
他猛地抬头,看见许青辞正站在他面前,额头上还带着汗,球衣湿了一小块,贴在锁骨上。
“没、没什么……”林奇宇慌忙想合上画板,手指却因为紧张而有些发颤。
许青辞己经看见了画纸上的内容,他挑了挑眉,有点惊讶:“这是……我们打球的样子?”
林奇宇的脸瞬间涨红,像被煮熟的虾子,他低下头,声音小得像蚊子哼:“随便画画……不像的话我再改……像!
怎么不像?”
许青辞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他指着画纸上那个跳跃的红色身影,“这不是我刚才那个上篮吗?
你看这胳膊的姿势,一模一样!”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你画得比照片还有劲,感觉下一秒就要把球扣进去了。”
林奇宇没想到他会夸自己,愣在那里,手指紧紧攥着画板的边缘,指节泛白。
阳光从许青辞身后照过来,给他的轮廓镶上了一圈金边,他的眼睛很亮,带着真诚的笑意,一点都没察觉到他的局促。
“谢、谢谢。”
林奇宇好不容易才挤出这两个字。
“谢什么,画得好就该夸。”
许青辞弯腰捡起地上的炭笔,递给他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了他的手背,两人都顿了一下,像有微弱的电流窜过。
许青辞挠了挠头,把炭笔塞进他手里,“我先回场了,等会儿结束了一起走?”
林奇宇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己经转身跑回了球场,留下一个红色的背影。
林奇宇低头看着画纸上那道突兀的黑痕,又看了看手里还带着余温的炭笔,心跳得像要撞开胸膛。
他用指尖轻轻蹭了蹭那道黑痕,却怎么也蹭不掉,反而晕开一小片阴影,像在画纸上烙下了一个隐秘的印记。
远处的球场又响起一阵欢呼,林奇宇抬起头,看见那个红色的身影又在跳跃。
他重新握紧炭笔,笔尖再次落在纸上,这一次,他在那个跳跃的身影旁边,轻轻画了一道向上的弧线,像一道无声的喝彩。
画室的灯光和球场的阳光,本是两条平行线,却因为一个不经意的抬头,一个偶然的靠近,开始有了细微的交集。
而林奇宇的画纸,就是那道看不见的连接线,把那些不敢宣之于口的关注,一笔一划地,悄悄串联起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