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流阅书苑!手机版

流阅书苑 > > 我用一生等一句再见(佩宁陈靖安)无弹窗小说免费阅读_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我用一生等一句再见佩宁陈靖安

我用一生等一句再见(佩宁陈靖安)无弹窗小说免费阅读_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我用一生等一句再见佩宁陈靖安

蚂蚁爱囤粮 著

其它小说完结

其他小说《我用一生等一句再见》是作者“蚂蚁爱囤粮”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佩宁陈靖安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如果等待注定没有回音,你愿意用多久来证明爱情? 1935年,福州才女沈佩宁,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了川军军官陈靖安。他字“守拙”,儒雅而坚毅,是她烽火乱世中唯一的宁静。荣昌老家,海棠花下,他们曾有过一段浸满花香与书香的缱绻岁月,许下了“胜利归来,种海棠、生儿育女”的誓言。 然而山河破碎,一别成永诀。1937年,陈靖安殉国于南京,名字被刻上台北忠烈祠冰冷的牌位。而不知情的沈佩宁,却在命运的翻云覆雨手中,开始了她漫长而残酷的守望。 她在他的衣冠冢前哭瞎了双眼,从大家闺秀沦为码头苦力,在黑暗与泥泞中挣扎求生。为了活下去,她嫁给善良的警长,生儿育女,将那段刻骨铭心的过往深埋心底,只在无人深夜,摩挲着他留下的那枚白玉海棠扇坠,无声饮泣。 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直到垂暮之年,她才在子女的帮助下,跨越海峡,终于“见”到了等待一生的爱人——只是这一次,她触摸的不再是温热的胸膛,而是冰冷肃穆的牌位。 但故事的终章,并非结束。带着一世痴念与记忆,她再度归来。这一次,换她跨越茫茫人海

主角:佩宁,陈靖安   更新:2025-11-09 11:49:38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自聚春园一别,己是旬日。

沈家的日子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沈佩宁的心湖,却被那颗意外投入的石子,搅动得再难平息。

她依旧去女中上课,依旧在闺房中刺绣、练琴,只是常常会对着窗外发呆,指尖抚过琴弦,却不自觉地弹出一两个不成调的音符,脑海中浮现的,是那双深邃的眼眸,和那句沉静的“守拙”。

母亲似乎察觉到了女儿细微的变化,眉眼间的愁绪淡去了些许,偶尔与父亲低语时,会带上一点欣慰的笑意。

然而,佩宁心中却仍有忐忑。

那日的惊艳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他那样的身份,那样的品貌,是否只是碍于情面才来相见?

就在这种期待与不安交织的情绪中,陈靖安的信,在一个阳光温煦的午后,被送到了沈府。

信封是军用的制式信封,纸质挺括,上面用苍劲有力、力透纸背的行楷写着“沈佩宁小姐亲启”。

佩宁接过那封信时,指尖竟微微有些发颤。

她屏退丫鬟,独自坐在窗边的贵妃榻上,小心翼翼地用银裁刀划开信封。

信笺展开,是同样挺拔俊逸的字迹,墨色浓黑,仿佛带着他执笔时的力度与温度。

开篇是得体的问候,感谢那日的款待,随后,便自然而然地谈起了他离榕返川途中的见闻。

“……溯江而上,过鄱阳,见水泽茫茫,舟楫往来,想见古战场之风云变幻,心中不免感慨。

昔日读书时,尝与同窗于成都望江楼纵论天下,恨不能即刻投笔从戎,荡平寇氛。

而今身在其中,方知世事之艰,非凭一腔热血可竟全功。

强邻环伺,内患未平,每思及此,寝食难安。

然,职责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他的文字,如同他本人,沉稳而克制,却字字千钧,充满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也让佩宁透过字里行间,窥见了他沉重内心世界的一角。

这并非一个只知风花雪月的纨绔子弟,亦非一个单纯莽撞的武夫,他的胸中装着山河,他的肩头扛着责任。

这种认知,让佩宁在最初的悸动之外,又平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敬佩与……心疼。

信的末尾,他并未多言私情,只委婉地问及福州近日天气,问她是否安好,并附上了一首工整的七绝,咏的是途中所见的江景,格律严谨,意境开阔。

佩宁将信反复看了数遍,首到每一个字的笔画都几乎要刻入心里。

她走到书案前,铺开素雅的信笺,磨墨,执笔。

她的字是簪花小楷,娟秀灵动,与他的苍劲形成鲜明对比。

她斟酌着词句,先是礼貌地回问了他的行程安否,然后,小心翼翼地分享了自己近日的生活——读了哪本词集,庭院里的栀子开了第几朵,听到了一首怎样的南音,曲调婉转,带着淡淡的哀愁。

她将回信托人寄出,心中怀着一种隐秘的期待。

自此,书信往来,便成了两人之间一座无形的桥梁,穿梭于闽山蜀水之间,承载着日益增长的情愫。

陈靖安的信,间隔或长或短,但总是如期而至。

他同她谈川中的民俗,谈军校生活的严谨,有时也会流露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他送她一枚荣昌特产的夏布手帕,布料轻软,上面用极细的丝线绣着几朵疏落有致的海棠花。

“此帕以荣昌夏布制成,轻薄透气,闽地暑热,或可用以拭汗。

见其上海棠,如见荣昌春日。”

他在信中如是说,语气平淡,却暗藏关切。

佩宁将那条手帕珍重地收在枕下,那细腻的触感,那雅致的绣样,都让她感到一种被郑重对待的喜悦。

她回赠他的,是自己亲手绣的一个笔袋,用的是上好的杭缎,绣的是松鹤延年的图案,寓意健康长寿,平安顺遂。

一针一线,都缝进了她羞涩而真挚的心意。

在这频繁的书信往来中,陈靖安也曾数次因公务短暂路过福州。

每一次,他都会提前来信,约她相见。

地点多是清雅之处,或是西湖畔的茶楼,或是鼓山下的别院。

他恪守礼仪,从未有过逾矩之举,但每一次见面,都让佩宁对他了解更深一分。

他带她去听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讲座,在散场后,于月色下同她探讨“德先生”与“赛先生”对中国之意义,他的见解深刻而独到,让佩宁眼界大开。

他也曾在她提到喜爱木棉花时,于下一次见面时,带来一本精心收集的木棉标本册,里面夹着不同形态的木棉枝叶与花朵,旁边还用清秀的小楷标注了特性。

最让佩宁心弦颤动的,是一次在闽江边散步。

夕阳将江水染成金红色,波光粼粼。

她不小心踩到一块松动的卵石,险些滑倒,他下意识地伸手扶住了她的手臂。

那是他们之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肌肤相接。

他的手掌宽厚而温暖,带着常年握枪留下的薄茧,触感粗糙,却异常稳固有力。

那一瞬间的接触,如同电流划过,两人都迅速松开手,气氛变得微妙而尴尬。

他耳根泛起了不易察觉的微红,轻咳一声,转移了话题,指向江心的一叶扁舟。

而佩宁,则感觉被他触碰过的那一小片皮肤,灼热得厉害,心跳久久无法平复。

归家后,她在灯下,抚摸着那条夏布海棠手帕,回想起江边他窘迫却可爱的神情,回想起他手掌传来的温度,一股甜意夹杂着羞涩,涌上心头。

她知道,有些东西,己经不一样了。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姑母从西川来信,言辞间隐晦地提醒,川军内部派系复杂,北调之声日盛,前途难料,暗示着这份感情未来可能面临的动荡与风险。

母亲也时常在她耳边忧心忡忡地念叨:“当兵的危险,犹如刀头舐血,宁儿,你可要想清楚……”这些话语,像偶尔飘过的乌云,在她晴朗的心空投下阴影。

她并非不懂,乱世之中,安稳是何其奢侈。

但每当他的信到来,读到他那沉稳有力的字迹,感受到他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对未来的审慎思考,她心中的不安便会稍稍平息。

他像一座山,让她感到莫名的安心。

一次,他在信中,看似随意地抄录了《诗经·邶风》中的句子:“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笔墨似乎比平时更重些,力透纸背。

佩宁捧着这页信纸,在闺房昏黄的灯火下,反复看了无数遍。

脸颊绯红,心潮澎湃得如同窗外闽江的夜潮,汹涌着,撞击着她的胸腔。

这不再是含蓄的暗示,而是近乎首白的表白了。

她走到窗边,望着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温柔地笼罩着她。

许久,她回到书案前,研墨,铺纸,提起那支他称赞过好看的狼毫笔,蘸着浓得化不开的墨汁,也蘸着她满腔涌动的情意,在那散发着淡淡檀香的信笺上,郑重地、一笔一划地写下回信:“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写完这行字,她的手是颤抖的,心却是从未有过的坚定与坦然。

窗外,不知谁家庭院传来隐约的南音唱腔,婉转缠绵,仿佛在为她这场孤注一掷的倾心,作着悠长而深情的见证。

她知道,从此以后,她的心,便系在了那个字“守拙”的川军军官身上,无论前路是风雨还是骄阳。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