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流阅书苑!手机版

流阅书苑 > 其它小说 > 榫卯复原

榫卯复原

夹心粤利粤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榫卯复原讲述主角苏砚秋榫卯的甜蜜故作者“夹心粤利粤”倾心编著主要讲述的是:1 裂缝里的木痕苏砚秋蹲在平江路的青石板上雨丝正顺着黛瓦檐角往下在她新买的白帆布鞋尖积成小小的水手机屏幕合伙人林薇的语音带着电流杂音炸响:“砚投资方撤资了!他们说‘非遗 + 文旅’就是噱再砸钱就是打水漂!”雨突然大了打湿了她怀里抱着的紫檀木构那是祖父留下的榫卯残巴掌大的 “霸王撑” 结虽只剩半卯眼与榫头的咬合处仍泛着细密的包像藏着百年的三年前祖父...

主角:苏砚秋,榫卯   更新:2025-10-18 02:27:4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裂缝里的木痕苏砚秋蹲在平江路的青石板上时,雨丝正顺着黛瓦檐角往下淌,

在她新买的白帆布鞋尖积成小小的水洼。手机屏幕里,

合伙人林薇的语音带着电流杂音炸响:“砚秋,投资方撤资了!

他们说‘非遗 + 文旅’就是噱头,再砸钱就是打水漂!”雨突然大了些,

打湿了她怀里抱着的紫檀木构件。那是祖父留下的榫卯残件,巴掌大的 “霸王撑” 结构,

虽只剩半截,卯眼与榫头的咬合处仍泛着细密的包浆,像藏着百年的光。三年前祖父走时,

把这间名为 “承榫堂” 的老木匠铺留给她,

遗嘱里只写着一句话:“等雨漫过第三级门槛,找守馆人。”她以为是老人糊涂话,

直到上周暴雨,平江路积水真的漫过了铺子里三级青石板。更离奇的是,第二天开门时,

那半截霸王撑上竟多了道新鲜的裂痕,裂痕里嵌着极细的、类似字迹的木纹。“姑娘,

要修东西吗?”苍老的声音惊得苏砚秋抬头,只见巷口的老邮筒旁立着个穿灰布衫的老人,

肩上搭着褪色的蓝布包袱,手里拄着的枣木拐杖顶端,赫然雕着与霸王撑同款的榫卯纹路。

不等她开口,老人已经走进雨幕,拐杖点在青石板上的声音,竟与她心跳出奇地合拍。

“守馆人?” 苏砚秋脱口而出。老人掀开堂内积灰的棉帘,

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营造法式》拓本,最终落在那半截紫檀木上:“这是‘忆榫’,

能显旧影的。” 他伸出枯瘦的手指按在裂痕处,原本模糊的木纹突然清晰起来,

竟显出 “永安里 37 号” 六个小字,墨迹像是刚写上去的,还带着湿润的光泽。

苏砚秋忽然想起祖父临终前攥着她的手反复说的话:“别信那些拆楼的,

永安里的梁里藏着东西。”永安里是苏州老城区待拆的地块,

上个月开发商高调宣布要在这里建 “非遗文创园”,

实则计划将仅存的几座清代木结构宅院全部推倒。她之前找投资方,

就是想做永安里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却被斥为 “跟不上商业节奏”。“明天卯时,

带齐工具去永安里。” 老人留下这句话,转身时,

苏砚秋看见他包袱角绣着个极小的 “顾” 字。她想追问,却发现堂内的八仙桌案上,

不知何时多了个完整的榫卯灯笼,灯骨由七十二个小构件组成,没有用一钉一胶,

却稳如磐石。当晚,苏砚秋在祖父的工具箱底层翻出个铁皮盒,里面除了泛黄的图纸,

还有张老照片:二十岁的祖父站在永安里的门楼前,身边站着个穿学生装的姑娘,

手里抱着的正是那个榫卯灯笼。照片背面写着:“致清越,承君所托,守榫百年。

”清越是她从未听过的名字。2 永安里的秘符天还未亮,

永安里的青石板路上已积了层薄霜。苏砚秋背着电钻和激光扫描仪赶到时,

顾老先生正站在 37 号院的门楼前,指尖划过腐朽的门簪。

那门楼的斗拱结构已有些倾斜,木缝里嵌着几片枯黄的银杏叶,像凝固的眼泪。

“先扫西侧的山墙。” 老人递过来一副棉纱手套,“注意那些雀替,别碰掉了上面的木痕。

”苏砚秋启动扫描仪,绿色的激光束在斑驳的木墙上游走。

屏幕上逐渐显现出隐藏在木纹下的图案:不是常见的花鸟鱼虫,

而是一连串类似榫卯接口的符号,横纵交错,像是某种密码。更奇怪的是,

这些符号在扫描仪下竟缓缓流动,如同活物。“这是‘记纹’,老木匠用来藏东西的法子。

” 顾老先生蹲下身,用毛刷扫去门槛下的积灰,露出个巴掌大的方形凹槽,

“把你那半截霸王撑放进去。”当紫檀木构件嵌入凹槽的瞬间,整座门楼突然轻微震动,

西侧山墙的木缝里渗出细密的水珠,顺着记纹的轨迹流淌,在地面拼出 “藻井” 二字。

苏砚秋猛然想起,永安里 37 号的正厅天花板上,确实有个被封死的藻井,

据说当年翻修时被工人用水泥填实了。“开发商下周就要拆这里了。

”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巷口传来,苏砚秋回头,看见林薇撑着伞站在晨光里,

身后跟着个穿西装的男人,是开发商项目部的经理张诚。张诚的目光落在顾老先生身上,

眉头皱了起来:“顾教授?您怎么在这儿?”苏砚秋愣住了。顾教授?

那个在古建筑保护界大名鼎鼎的顾景明?三年前他突然宣布退休,从此销声匿迹,

没想到竟成了平江路的守馆人。顾景明没理会张诚,只是催促苏砚秋:“快拆藻井,

里面的东西不能落进外人手里。”张诚上前一步拦住他们:“这里是施工区域,

私拆建筑是违法的!” 他掏出手机就要报警,却被林薇拉住了胳膊。“张经理,

我们只是做数字化记录。” 林薇的笑容有些勉强,悄悄给苏砚秋使了个眼色,“砚秋,

投资方那边还有转机,你别闹了。

”苏砚秋却注意到林薇背包上挂着的钥匙扣 —— 那是个迷你榫卯挂件,

和祖父照片里姑娘抱着的灯笼纹样一模一样。她突然想起,昨天林薇说去见投资方,

回来时身上带着淡淡的樟木味,而永安里的老房子里,正堆满了用来防潮的樟木片。

“你早就和他们串通好了?” 苏砚秋的声音发颤。林薇的脸色白了白,

避开她的目光:“砚秋,非遗保护不能当饭吃。张经理说了,只要我们配合拆房,

就能拿到一笔补偿金……”顾景明突然笑了,拐杖重重敲在地上:“补偿金?

你们知道这藻井里藏着什么吗?那是江南最后一套完整的《榫卯营造全谱》,民国二十年,

苏墨安先生为了保护它,把谱子刻在了一百零八个木构件上,藏在藻井夹层里。

”苏墨安是苏砚秋的曾祖父,史料里只记载他是清末著名木匠,却从未提过什么营造全谱。

张诚的眼神亮了起来:“既然是文物,就该上交国家。” 他说着就要往里闯,

却被顾景明用拐杖拦住。老人的动作不快,却精准地挡住了张诚的去路,

那看似普通的枣木拐杖,竟像是有了生命般,每一次格挡都卡在张诚动作的间隙里。

“苏先生当年说了,全谱只传守榫人。” 顾景明的目光落在苏砚秋身上,

“你祖父苏振庭守了一辈子,现在该传给你了。”苏砚秋突然想起祖父临终前的模样,

他枯瘦的手指在她手背上划着奇怪的纹路,当时她以为是无意识的动作,现在想来,

竟是榫卯的接合符号。她不再犹豫,抄起随身的撬棍,朝着藻井的边缘插了进去。

木缝里突然传出轻微的 “咔嗒” 声,像是某种机关被触发。藻井的盖板缓缓向上抬起,

露出里面层层叠叠的木构件,阳光透过构件的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繁复的光影,

竟与山墙上的记纹完全吻合。3 樟木箱里的信拆藻井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

那些刻着谱子的木构件虽历经百年,却因樟木防潮而保存完好,

每个构件的卯眼里都刻着极小的字迹,组合起来正是《榫卯营造全谱》的内容。

苏砚秋一边用相机拍摄,一边用激光扫描仪记录三维数据,顾景明则在一旁指挥,

时不时指出隐藏的暗榫结构。张诚脸色铁青地站在一旁,几次想上前都被林薇拦住了。

临近中午时,林薇突然拉着苏砚秋到角落里,

从包里掏出个小小的樟木箱:“这是昨天在你祖父的旧物里找到的,我本来想给你的。

”箱子上的锁是榫卯结构的,苏砚秋试着将那半截霸王撑插进去,锁 “咔嗒” 一声开了。

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叠泛黄的信笺和一本日记。

最上面的信是曾祖父苏墨安写给一个叫 “清越” 的女人的,字迹遒劲有力:“清越吾妻,

全谱已藏妥,待时局安定,便带你看永安里的银杏。” 落款日期是民国二十六年八月,

正是淞沪会战爆发前一个月。日记是祖父苏振庭写的,始于 1950 年。

里面记录着他接手承榫堂后的生活,大多是关于木工技艺的心得,但有几页被泪水洇湿,

字迹模糊:“今日见顾叔,他说清越姨婆当年为了保护全谱,引开日军,再也没回来。

祖父临终前说,守榫人不仅要守手艺,还要守人心。”翻到最后一页,

是 2022 年写的,也就是祖父去世前一年:“薇丫头说想和砚秋一起做非遗项目,

这孩子眼神里有急功近利的气,但愿是我看错了。景明兄隐退多年,该让他来帮砚秋了,

等雨漫过门槛,就是时候。”苏砚秋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她终于明白,

祖父早就料到了今天的一切,那些看似奇怪的安排,都是在为她铺路。“对不起。

” 林薇的声音带着哭腔,“张诚说只要我说服你放弃,他就帮我弟弟还赌债。我知道错了,

现在就去举报他!”苏砚秋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见外面传来争执声。跑出去一看,

只见几个工人正举着电钻往山墙上钻,张诚站在一旁大喊:“别管什么文物,拆!

出了事我负责!”顾景明试图阻拦,却被一个工人推得一个趔趄,重重摔在青石板上。

苏砚秋见状,立刻冲过去将老人扶起来,转头对着张诚怒吼:“这些都是文物!

你不能这么做!”“文物?” 张诚冷笑一声,“等拆了这里建成文创园,

再造几个假的榫卯建筑,比这破木头值钱多了!” 他挥手让工人继续,

电钻的轰鸣声瞬间淹没了整个永安里。就在这时,

苏砚秋怀里的木构件突然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那些刻着谱子的构件像是有了生命般,

自动朝着山墙的记纹飞去。“咔嗒”“咔嗒” 的接合声此起彼伏,

原本散乱的构件竟在山墙上拼出了一幅完整的榫卯结构图,阳光照在上面,

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工人们吓得停了手,张诚也愣住了。顾景明挣扎着站起来,

指着那幅结构图说:“这是‘活榫’,苏先生当年在构件里加了磁石和机关,

遇特定频率的震动就会自动组合。这些构件不仅是全谱,还是打开永安里地下密室的钥匙。

砚秋突然想起祖父说过的 “霸王撑” 的作用 —— 那是古建筑中用来承重的关键构件,

能将力量分散到整个结构中。她看着山墙上的结构图,突然明白过来,大喊:“大家快退!

这墙要塌了!”话音刚落,山墙果然开始剧烈摇晃,木缝里的记纹发出红光,

原本坚固的墙体竟从中间裂开一道缝隙,露出里面的石阶。

顾景明拉着苏砚秋和林薇跳了进去,身后传来张诚惊慌的叫喊声,

随即被墙体坍塌的巨响淹没。4 密室中的真相石阶尽头是间约莫十平方米的密室,

墙壁由整块的楠木砌成,上面刻满了榫卯图谱。正中央的石台上摆着个巨大的樟木箱,

箱子的锁是个复杂的 “万榫锁”,由一百零八个小构件组成,少一个都打不开。

“这是苏先生当年的工作室。” 顾景明抚摸着墙上的刻痕,“我祖父是苏先生的徒弟,

当年就是他和你祖父一起,帮苏先生建了这个密室。

”苏砚秋注意到墙上刻着一行小字:“清越手书,民国二十五年。” 字迹娟秀,

旁边画着个小小的榫卯灯笼,和祖父照片里的一模一样。她突然想起什么,

从背包里掏出那半截霸王撑,试着插进万榫锁的中心位置。“咔嗒” 一声轻响,

万榫锁的构件开始自动转动,如同盛开的花朵般缓缓打开。箱子里没有金银珠宝,

只有一叠装订整齐的图纸和一个铁皮盒,

最上面放着一张泛黄的合影 —— 曾祖父苏墨安和那个叫清越的女人站在密室里,

女人手里抱着个婴儿,笑容温柔。“那是你祖父。” 顾景明指着照片里的婴儿,

“清越女士是苏州昆曲名角,当年很多达官贵人想娶她,她却嫁给了做木匠的苏先生。

”图纸正是《榫卯营造全谱》的完整版,不仅有建筑结构,还有家具、乐器的制作方法,

甚至记载了如何用榫卯结构制作机关。苏砚秋翻到最后一页,发现上面贴着张剪报,

标题是《昆曲名角勇斗日寇,壮烈牺牲》,时间是民国二十六年十月,

配图正是照片里的清越。铁皮盒里装着的是清越的日记和一封未寄出的信。

日记里记录着她和苏墨安的爱情,以及他们如何为了保护全谱与日军周旋。

最后一篇日记写于她牺牲前一天:“墨安,全谱已藏好,我去引开敌人。若我不回,

让振庭好好学手艺,莫忘守榫之心。”那封未寄出的信是写给顾景明祖父的:“顾兄,

烦请照拂振庭,待他长大,告诉他父母从未负他。永安里的银杏黄时,便是我们约定的归期。

”苏砚秋的眼泪无声地滑落。她终于明白,祖父守的不仅是手艺,还有祖辈的家国情怀。

那些看似冰冷的木头,承载的是一代人的坚守与牺牲。“张诚为什么一定要拆永安里?

” 林薇忍不住问。顾景明叹了口气:“他不是为了建文创园,

是为了找当年日军留下的黄金。抗战胜利前,日军在苏州掠夺了大量财宝,

据说藏在永安里的某个地方。张诚的祖父当年是伪军,参与过藏宝,

留下了线索说财宝和‘木中密语’有关,他以为‘木中密语’是密码,其实指的是榫卯记纹。

”苏砚秋突然想起山墙上的记纹,那些看似杂乱的符号,

其实是用榫卯结构的位置来表示方位。她对照着全谱上的说明,

很快找到了记纹对应的位置:“财宝应该藏在永安里的银杏树下。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