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流阅书苑!手机版

流阅书苑 > 都市小说 > 风沙印象

风沙印象

予风晴 著

都市小说连载

都市小说《风沙印象》是大神“予风晴”的代表沈予禾林沐是书中的主精彩章节概述:沙丘在风里流像未凝固的金胡杨把影子钉进砾三千年的躯干弯成问问过流也问过偶尔路过的驼塔里木河的汛期刚芦苇丛里还浮着水鸟的羽红柳把根须织成在盐碱地深处悄悄交换水它们的花是燃烧的小火从春到秋都不傍晚的帕米尔高雪山顶刚触到月河谷里的羊群己裹着暮色归牧民的炊烟笔首升和远处的冰川一把天空撑得又高又这里的风记得所有故从楼兰的残片到棉田的...

主角:沈予禾,林沐   更新:2025-08-19 10:16:31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沙丘在风里流动,像未凝固的金液。

胡杨把影子钉进砾石,三千年的躯干弯成问号,问过流云,也问过偶尔路过的驼队。

塔里木河的汛期刚过,芦苇丛里还浮着水鸟的羽毛。

红柳把根须织成网,在盐碱地深处悄悄交换水分,它们的花是燃烧的小火苗,从春到秋都不熄。

傍晚的帕米尔高原,雪山顶刚触到月光,河谷里的羊群己裹着暮色归栏。

牧民的炊烟笔首升起,和远处的冰川一起,把天空撑得又高又蓝。

这里的风记得所有故事,从楼兰的残片到棉田的白浪,都被它揉进日出日落里……七月的北京,暑气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整座城市罩得严严实实。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总编”两个字时,她下意识地往人少的柱子边靠了靠。

背景音里,列车进站的呼啸声几乎要盖过听筒里的声音“予禾,紧急任务。

明天上午九点,到台里开专题会。”

是总编的声音,一贯沉稳,此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急促。

沈予禾捏紧了手机,指节泛白“张总,什么任务?

我手头的民生系列刚拍到一半……新疆,边防。

你手头上的民生专题先交给台里其他同事”总编打断她,声音透过电流传来,带着金属般的冷硬“要做一组深度专题栏目,跟拍边防团的日常,下个月建军节必须上线。

台里定了,由你带队。”

沈予禾的呼吸顿了半拍。

站台的广播在报下一班列车的到站信息,周围的人声、脚步声、拉杆箱滚轮的咕噜声,突然像被按了静音键,只剩下自己擂鼓般的心跳。

她看见对面站台的广告牌上,雪山的剪影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恍惚间竟和记忆里的某个画面重叠——那是日喀则的卓木拉日雪山,她曾在海拔五千米的哨所里,望着那座山度过无数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为什么是我?

我刚来2年,台里还有其他经验丰富的记者”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发颤,不是犹豫,是某种被突然揭开的往事带来的震颤。

总编在那头沉默了两秒,语气缓和了些:“原因很简单。

台里查过你的档案,你在西藏日喀则服役五年,是咱们台里唯一有边防经历的记者。

那边的情况,你比谁都清楚。”

清楚。

这两个字像一块冰,顺着听筒滑进沈予禾的血管里。

她太清楚了。

清楚零下西十度的风刮在脸上,像刀片割过皮肤的疼;清楚喝了半年的雪水,喉咙里永远带着铁锈味;清楚在缺氧的深夜站哨,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吞咽碎石;更清楚那些年轻的士兵,如何把青春揉碎在荒无人烟的边境线上,用沉默的坚守对抗着比风雪更漫长的孤独。

列车轰隆隆地进站,车门打开的瞬间,冷气扑面而来。

沈予禾没动,任由人群从身边挤过。

她想起退役那天,也是这样一个闷热的夏天。

日喀则的老兵送她到拉萨机场,隔着安检口的玻璃,那个在巡逻时摔断过腿的班长朝她挥手,晒得黝黑的脸上,皱纹里还嵌着没洗干净的风沙。

他说:“到了内地,好好过日子,别惦记这儿。”

可怎么能不惦记?

她用五年青春换了一身晒不褪的高原红,换了阴雨天就隐隐作痛的膝盖,换了梦里总出现的、被月光照亮的界碑。

退役后她继续完成学业,读新闻系,只因为高中时,偶然翻到一本杂志,里面写着“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

她想,如果不能再站在边境线上,至少可以用文字和镜头,让更多人看见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我接。”

沈予禾深吸一口气,声音己经稳了下来。

站台的风掀起她的衬衫下摆,露出手腕上一道浅淡的疤痕——那是某次拉练时,被冰棱划开的,当时流的血在雪地里冻成了暗红的花。

“好。”

总编的声音里透出一丝赞许“团队我己经给你配好了,摄像老周,他拍过汶川地震,能吃苦;还有个新来的实习生,叫林沐,机灵,让她跟着你学学……明早开会,把方案过一遍,争取后天就飞和田。”

挂了电话,沈予禾靠在冰凉的柱子上,望着轨道尽头深邃的黑暗。

手机屏幕还亮着,显示着她和老战友的聊天界面,上个月有人发了张哨所的新照片,院子里种上了格桑花,比她在的时候热闹多了。

她想起刚到日喀则那年,才19岁。

新兵连的第一个月,她因为高原反应整夜失眠,抱着被子坐在床板上哭,班长进来扔给她一个暖水袋,说“哭够了就睡,明天还要训练。

在这儿,眼泪冻成冰,还不如汗水管用。”

后来她真的没再哭过,哪怕在雪地里摔断了胳膊,哪怕看着同年兵因为肺水肿被抬下哨所,她都咬着牙没掉过一滴泪。

退役那天,她在机场给班长发消息“我走了”班长回了个“嗯”,照顾好自己”。

她在飞机上望着舷窗外越来越小的雪山,突然捂住脸,哭得像个孩子。

原来那些没掉的眼泪,都攒着在这儿呢。

列车缓缓驶离站台,带走一阵风。

沈予禾拿出手机,点开备忘录,开始敲下明天会议的要点:摄像机要选抗寒的,电池得多备几块;采访提纲得细化,不能光问训练和生活,得问问他们想家的时候,看的星星是什么样的;还有,得带点润喉糖,高原上说话费嗓子……她一边打字,一边往前走,脚步穿过熙攘的人群,踩在磨得发亮的地砖上。

站台的灯在她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像极了当年在哨所外,被月光拉长的枪影。

手机又响了,是老周发来的消息“小沈,刚听张总说了,去新疆。

我把装备都收拾好了,明早见。”

沈予禾回了个“好”,加了个握拳的表情。

她走到出站口,抬头看见玻璃幕窗外,北京的夜景正铺展开来,霓虹灯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

这是她退役后生活了2年的城市,有写字楼里的咖啡香,有地铁里的拥挤,有深夜便利店的关东煮,温暖,喧嚣,充满烟火气。

可她知道,几天后,她就要去往另一个世界。

那里没有霓虹灯,只有星空;没有咖啡香,只有风沙的味道;没有拥挤的人潮,只有连绵的雪山和望不到头的边境线。

那里很苦,苦到能把人的骨头熬碎;但那里也很干净,干净到能看见灵魂最本真的模样。

就像当年在日喀则,她总说自己再也不想回去了。

可此刻,想到要去靠近那些和曾经的自己一样的人,靠近那些在苦寒里燃烧的青春,她的心里,竟涌起一股久违的热流。

沈予禾走出地铁站,晚风带着热气扑在脸上。

她拿出手机,给通讯录里那个备注“班长”的号码发了条消息:“班长,我要去新疆边防了,拍专题。”

没等多久,那边回了过来,还是简洁的风格:“注意安全。

那边的风,比日喀则的还野。”

沈予禾笑了,眼眶却又一次热了。

她抬头望向夜空,北京的星星被灯光遮得很淡,但她仿佛己经看见,几千公里外的边境线上,那些比任何地方都亮的星辰,正悬在界碑的上空,等着她去记录,去讲述。

明天的会,后天的航班,摄像机,采访本,还有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关于坚守的故事……一切都在眼前清晰起来。

她迈开脚步,汇入晚高峰的人流里,背影坚定,像一个即将重返战场的士兵。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